台灣孩子的童年廣場(Retro place of Childhood)

文/粘巴達 2017

前言:

粘巴達假日學校於2011年開始在竹北溝貝農地建造第一座童年廣場,這所學校從2004年創立最初是移動式的課程到處傳遞台灣童年遊戲文化!2011開始在竹北溝貝農地建造這座樸素田野泥巴地廣場,試圖打造一個田野童年夢想國,隨著茅草屋、環保廁所、大埕、大沙池、生火區、茅草迷宮、苦楝樹盪鞦韆、泰雅盪鞦韆、高腳樹屋群、木工教室、大土丘、廚房竹屋等等逐漸完成,孩子們來到這裡通常都會玩到不想回家!對各種特殊孩子更有意想不到的療效,這些年也成為各幼兒園小學戶外教學以及大專院校教育相關科系協同教學的重要實習基地,童年廣場看似簡單的田野樹林之地,究竟有何魅力這麼受孩子喜愛和教育界的青睞,我們來看看童年廣場揉和著什麼元素?!也介紹建造這座童年廣場有著的核心價值和思考!

1970年代的黃金童年到台灣遊戲文化主體性的意識和覺醒

首先要先認識到[1970年代黃金童年]的概念 在台灣,1970年代出生的孩子普遍都有一個快樂童年,聚在一起談起小時候幾乎都是搶著講自己的童年冒險故事!

從1992年開始傳遞台灣遊戲文化的經驗,2006年粘巴達突然意識到1970年代可能是台灣兒童史上最後解放的時代,**那時代的孩子幾乎每天在三合院,柑仔店,街頭巷尾的空地玩遊戲玩到天黑才被媽媽叫回家洗澡吃飯,柑仔店的主題活動一輪接一輪,柑仔店前的小空地和房子簡直就是兒童俱樂部,每天都有很多大小兒童聚集,搧尪仔標、玩彈珠、賭橡皮筋、黑市籌碼交易等等非常熱絡,在冒險遊戲方面,爬上三合院高高的瓦片屋頂撿風箏或竹蜻蜓、到溪邊池塘裡跳水潛水抓魚、在三層樓高的樹上抓鳥窩、追著台糖火車拔甘蔗、騎牛過溪放牧、焢窯烤番薯、元宵炸煙火、抽糖做生意、過年賭錢玩梭哈,偷摘水果被人追等等普遍是當時孩子的童年生活經驗,試想現今一個孩子獨自爬到三層樓高的樹上去抓鳥窩應該會立刻被制止甚至報警!但那個年代普遍孩子都有這個經驗,這是多麼奔放粗曠的冒險童年時代啊!**粘巴達聯想這樣的遊戲文化在童年發展史上宛如中國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史學稱之為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非常難得!也如古希臘文明一樣值得如13世紀歐洲開始的文藝復興,來一場台灣黃金童年遊戲文化的復興運動!

因為發現1970黃金童年的童年遊戲文化價值,也意識到台灣遊戲文化的主體性思考,要復育童年,要建構屬於台灣人特色的遊戲場,我們開始從這些遊戲文化的分析去歸納再造快樂童年的精神和物質元素,打造台灣兒童遊戲空間,讓復育快樂田野童年的工作變得有更清楚的想像和依據!

Untitled

(粘巴達的快樂童年回憶)

童年廣場空間營造從1970年代童年印象(impression)汲取的元素:

一、三合院的大埕

從小在三合院玩遊戲長大的我,對這個空間非常懷念也非常驚嘆,因為大埕可以玩跳格子、過五關、捉迷藏、騎腳踏車、畫粉筆…大人可以曬棉被、曬稻穀、曬菜圃、婚喪喜慶搭帳篷慶典都在這裡舉行,大人小孩都可以和諧地在這空間裡工作和玩耍,1999年去美國德州住的房子前面都是草皮和幾棵瘦高的松樹,對比之下親子空間的使用上非常侷限,當然是三合院比較好,建造童年廣場的初始我們加入這個三合院空間的概念!(三合院親子大小共用、安全寬敞、任何一個角度可以看到對方)

(在三合院玩過五關)

(在三合院玩過五關)

Untitled

三合院的寬敞空間非常適合大人孩子一起共用,工作休憩玩耍的完美空間(網路照片)

Untitled

以苦楝樹當大廳,茅草屋和竹屋當東西廂望向大埕,三合院廣場的特色是大人小孩可以180度在房子裡外互相看見對方,非常適合的親子廣場空間!(溝貝童年廣場2016)

二、以樹為魂以泥地為魄

美國詩人惠特曼:「老樹本身就是地球的殿堂,無須人為的修飾,老樹就是廟宇」,樹是活的古蹟,廣場最重要的建物,每棵樹的盡量維持其自然的樹型而很少修剪,因為樹有很古老的智慧,除了很會跟孩子玩可以遮蔭乘涼還會教我們很多人生重要的事,童年廣場建造的樹屋茅草屋都以樹為中心來思考來如何配合,可以想像10年30年50年甚至100年300年後這些樹仍在,樹會串起好幾世代人的共同回憶!